CN EN
开云(中国)   /   开云(中国)   /   专题报道   /   学者之声   /   正文

分享

重在破解难题 创新驱动发展——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展“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
2021.03.15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展“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策划、组织、展陈理念和思路的阐述,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设计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从五个方面描述了这些案例的背景、内涵、方法与模式,意在引发公众对设计践行国家发展战略、设计服务国计民生需求、设计驱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的关注。本展览的目的是期待对脱贫攻坚中相关设计案例的总结,形成更为多样性的路径和可能,为当今计及设计教育的转型和深化提供参考依据,为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破解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新格局、新发展和新作为。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创新设计;展览


2020年是实现“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并强调“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小康社会的标准概括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以及十项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指标,项项都关乎民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思想、新理念。

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是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有关方面制定相关扶贫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划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这五项原则分别从战略、保障、方法、成效、目标等方面为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提供了可遵循的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层面的依据。

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践行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成为近五年来设计及设计教育界聚焦社会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这更象是一次大考,考察当今设计在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像是一次磨炼,评估当今设计在适应社会变化、转型中的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更象是一次检验,看它是否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这样一次从未有过的规模、最接地气的项目和最大释放智慧与能力的空间背景下的重大实践活动中,设计的价值与能量迎来重新审视其定义的机会和可能,换言之,当代设计的属性、价值需要重新建构。今天,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大千世界,发现设计正悄然从原来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属性,向关注破解难题的协作攻关的方向转移;从关注专业基本功能向关注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融合转变;从原来关注专业领域自身能力提升向关注与国家发展战略契合互动转型。中国设计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向逐渐成熟与自信迈进。

贫困问题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而扶贫工作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涉及到多领域的协作和多学科协同,当代设计作为“问题解决者”的角色逐渐为社会认知。在对脱贫攻坚中的“不断介入”式动态参与中,“问题解决者”也拓展为在政策、社群、机构和资本四方关系中的“协调者”和“意义建构者”,社会性设计思维正在不断扩大设计的边界。设计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与工具的巧用,而更呈现为一种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从文化到价值,从商业到战略,从产品到服务,从城市到农村、从自身到外域,当代中国设计正在作为社会创新领域强有力的催化剂,激活人们潜在的生存智慧和发挥社会聚能作用,重在探求价值创造、道德意义和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并持续修复贫困人群或贫困群落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弹性,目的是建立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在实践智慧中呈现设计的善,展现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创造和谐之美。

《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展览,不仅是实现“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的最后一年,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相关部分设计案例的梳理和小结,也是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民生之维”核心内涵的诠释和展现,展览以脱贫攻坚中实际发生的,通过设计带动区域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地区贫困面貌、驱动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设计创新案例为内容、贫困地区帮扶对象的问题为导向、意在倡导精准施策、设计惠民的设计实践原则,目的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设计服务更加精细化、精确化、精准化,体现设计的当代属性和价值。展览意在关注和凸显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创意设计与北京国际设计周所倡导的城乡建设、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及生活美学理念深度融合,力图在城乡之间、服务与需求之间、设计师与村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共振机制和互补常态,助力设计在乡村振兴伟业中作用彰显。

展览以“精准施策——方法创新——效益惠民”为主线,直观再现了设计在脱贫攻坚中的典型帮扶案例,重点展示乐设计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方法与探索、实践与故事,意在引发社会同行进一步对中国设计如何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惠及民生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展览分为“设计为民、精准施策”“资源活化、传统承继”“美育启智、旨在持续”“虚实互联、协同创新”“生态营造、和谐共生”五个部分,从当代设计的视角,向公众推介设计助力扶贫脱贫、乡村振兴、教育提升、生态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和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的实际案例,讲述了设计介入脱贫攻坚,驱动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

一、设计为民 精准施策

“设计为民 精准施策”是展览的序厅。这一部分以知识图谱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脱贫攻坚的主要政策和举措,以及2008年至2020年间设计扶贫的多项典型案例。信息图表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脱贫攻坚工作是如何精准施策、实施践行和创新发展的,从而有利于观众了解和认识“设计”在扶贫攻坚中的案例模式和创新成果。

设计扶贫典型案例图表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嘉宾观看展览

二、资源活化 传统承继

本着取之于民,馈之于民的原则,以设计创意逐新,助力传统优势资源的当代认知和活化。本部分案例多为各地的高校发起,对贫困地区或者传统工艺投入数十年以上持续关注,借助设计研究从文化资源再设计、数字化、品牌化等方法深挖当地传统自然与人文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存途径,着力挖掘、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的智慧和成果,发挥设计赋能的功能,激发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特色、文化资源,利用设计助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持续十年的文化扶贫项目“新通道·花瑶花——设计驱动地方文化资源活化”项目包括了“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和“花瑶花文化扶贫项目”等,提炼出“设计扶贫: 在地、在场、在线”的特质。其中“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是2009 年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发起的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经过11年的坚持与沉淀,组建了一个面向中西部乡村振兴的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相继在重庆酉阳、隆回花瑶、四川雅安、新疆那拉提与喀什、青海玉树、内蒙呼伦贝尔、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开展设计与社会创新实践。与当地手工艺人和村民合作完成大量的数字影像纪录、原生态音乐采集、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儿童美术创作、App 与互动游戏开发、知识平台搭建、电商平台孵化、国际形象推广等工作。项目至今共筹集1000 多万资金,解决了600 多户的脱贫问题,实现“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花瑶花文创扶贫项目”是2014年开始针对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乡(湖南大学对口扶贫单位)等花瑶地区开展的文创公益精准扶贫项目。该项目组建了一支涵盖文化研究、影像制作、产品开发、商业模式研究等跨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与外界关注,构建了一个贯穿“内容研究—文创设计—生产销售—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的开放式文创公益设计平台,并圆满完成花瑶白水洞村满分脱贫的任务,为当地妇女创造就业岗位 80 余个,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151人。

通道梭说领带,新通道梭说项目组,2018,布,8×145cm

花瑶挑花围巾款相机带,隆回花瑶挑花传承人:唐哗妹、奉堂妹、奉怀妹、步闲妹设计师杨媛媛、李伟幸、凌盈盈。

2016,布,花瑶文创系列——虎久雾语茶叶包装,隆回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堂妹设计师曹轶平、袁晓婧,2020,布,陶瓷。

四川美术学院“绿色减贫·设计增益——西南地区传统产业资源产品再设计”同样是一个持续了12年的设计创新项目。团队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为帮扶重庆对口支援的四川成都崇州市怀远镇经济复苏,以设计帮扶当地支柱产业“藤编家具手工作坊一条街”,设计制作 150余件(套)创新家具,获得专利 30 余项。自此拉开了团队以器物设计复兴乡村经济的序幕,以尊重在地文化的初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开展生产生活器物的绿色设计实践。项目包括了生物质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传统竹藤编创新设计、传统陶 / 砂器创新设计、山地农耕机具创新设计等方面,孕育出自主创意品牌“桦陶陶”“寨上(草木染)”等学生双创型企业,形成了“在地资源 + 本土文化 + 绿色创意 + 市场增效”四位一体的“绿色减贫、设计增益”实践体系。

蒸食地图,卢谨,指导教师吴菡晗、王立端、赵宇,获2018 中国设计红星奖原创奖银奖 / 未来之星奖;2018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银奖。

温故知新,石丹沁、曹钦清、任宇,指导教师吴菡晗、王立端、赵宇,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第七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二等奖;2018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金奖;2019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入围奖;2019 第十一届广州家居设计展华笔 · 全国家居设计大赛新锐设计奖;2019“白鹭杯” 海峡设计大赛入围奖。

包织时尚,张曼笛,指导教师 :王立端、吴菡晗、赵宇,获2019 中国设计红星奖原创奖;2019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设计服务民生——四川省小凉山彝族地方品牌营造试验”案例以小凉山峨边彝族自治县为实验地区,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说,手工艺与乐器,小凉山彝族地方 IP 的设计构建和纹样数字化图库的建立,帮助峨边彝族梳理自身文化,并通过这一项目打开了彝族文化连接产业发展的通道。

甘嫫阿妞的绣和查尔瓦的褶,吴碧波,2019,布

非旅人——彝绣创新设计,黄能,2019,综合材料

甘嫫阿妞与火焰蝴蝶,林希,2019,陶瓷棉、提花聚酯纤维、海绵、帆布。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课题组于 2006 年启动实施,旨在对农村贫困地区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进行设计创新发展研究,以创意设计助力农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与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调整过程中农民工回流等问题提供现实解决方案。

柳编创意家居,志刚,2010,杞柳

树洞系列,薛坤,2019,杞柳

桐杨木现代家居,汤超颖,2010,桐杨木

“柿子红了”品牌由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代倩创建,从柿子博物馆到设计营销、传统工艺改进,再到成立合作社带动数百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让残疾人成为脱贫明星。2015 年开始她扎根国家级贫困县富平县最北部的山区,走遍山里的沟沟坎坎,用摄影记录乡村、用拓印记录古树、用水墨记录四季、用刺绣布艺开创柿乡民艺。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发掘,画插画、做设计、创视觉形象和介入电子商务、建立柿子博物馆等多种手段并用。四年的时间带动数百贫困户发展产业,成立富平县大福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世界银行产业扶贫贷款。

福柿系列

柿子红了版画,戴信军、代倩,2018

三、美育启智 旨在持续

秉承“教育是阻断贫困最有力的工具”的理念,本部分聚焦文化创意、传统工艺、乡村美育等领域人才培养,力图重现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关注未来、授之以渔的策略和做法,展现努力为脱贫攻坚储备优秀人才和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非遗传承研培项目以传统工艺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推动传统手工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激发传统文化和社区的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储备众多乡村创意人才。“来自青海果洛的问候——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设计创新案例““东西部教育协作助力民族地区非遗扶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驻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设计创新案例”“创研·创意·创新——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艺术设计助力贫困地区非遗扶贫”三个案例均来源于第一批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是 2016 年在国家文旅部的支持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文旅厅合作建设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多方合作综合平台。近年来,贵州工作站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整合贵州优势资源,为传统工艺振兴搭建起交流平台,聚焦于传统手工艺品的研发,以传统手工艺技术为核心,将现代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当中,“又好又快”地推动贵州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在把握“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带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得传统街区和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是用教育落实东西部协作,实现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砂器壁饰,鲍迪周静,2017,陶瓷

岑寂,周镅,2019,玻璃

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全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站,始终坚持活态传承的原则,以非遗研培教学“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作为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基础,使学员的作品和产品“能量产、成系列、创品牌”。在精致实用,符合审美需求的同时,形成“大平台 / 大市场 + 工作站”,让外界广泛了解果洛传统工艺的提升和发展,不断融合推进果洛传统工艺产品通过互联网络平台拓宽销路。

格桑花,果洛银饰锻造传承人段松文、何然,2017,青海果洛银饰锻造。

果洛的祝福,德昂洒智传承人:叁旦、尖智、桑杰扎西、角吉、杨措、岗洛周、加尼、书法家吴叶舟,2019,青海果洛德昂洒智藏书法。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驻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深入新疆哈密和四川大凉山贫困地区探索非遗扶贫之路,于2016年至2019年先后完成了“密图”和“彝服”两项课题,以艺术设计助力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其中由文旅部委托清华美院的课题“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针对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进行抢救性整理与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构建民族刺绣图案体系,并在充分尊重传统图案审美特征、构成法则的原则下,通过服装等载体挖掘图案的文化价值。课题成果既是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保护与研究的翔实资料,也为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研发创新、创业脱贫提供了灵感源泉。

“走出大凉山”主题时装秀上的彝族服饰时尚化设计

“设计小学——乡村美育与创意行动”和“众创共建——新农人高槐儿童创新实验室项目”均立足于儿童美育,通过儿童创意对当地文化资源的视觉化、地方性美育课程研发等手段,产生新的价值连接,为乡村的孩子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让参与其中的新农人与乡村更加融合,为乡建中地方互动关系的激活,实践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设计小学”手绘插图,设计小学项目组成员,2019

糯米饭包装设计,项目组成员陈鸿波与当地儿童陆天祺

“设计小学”文创水杯,设计小学项目组成员与当地儿童章锦浩、严海涛、章子晗,2018年。

四、虚实互联 协同创新

“互联网+”催生线上线下整合,为互联网时代农村产业扶贫服务。这一部分包含中国扶贫基金会、腾讯、四川美术学院共四个数字技术服务系统驱动协作创新的案例。在线上线下协作探索中,充分发挥设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系统性、精准行、创新性等价值。

“善品公社——电子商务驱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公共品牌建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国务院扶贫办悉心指导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以芦山地震灾后产业重建为契机,立项实施“互联网 + 扶贫”项目,发起并成立社会企业“善品公社”并注册统一公共品牌。善品公社以“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为愿景,通过深耕上游管理、孵化公共品牌和培养本土团队三位一体的模式在全国贫困农村地区开展产业扶贫。与众多有情怀、有实力、有公信力的合作伙伴通力合作,支持项目区农产品“触网上行”,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合作经验。2015 年 1 月 29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项目累计接受捐款 7697.09 万元,累计支出总金额 5528.41 万元,惠及四川、云南、山西、贵州、江西、新疆等 19 省 51 县,在 2020 年将覆盖全国 100 个贫困县。扶贫产品涵盖生鲜、坚果、饮品和粮油四大类,2019 年全年帮扶贫困地区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 4000 余万元,全年网络传播量累计 4.5 亿次,受益农户 23685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951 户,参与支持的消费者超过 20 万人。

黄果柑奶奶怀抱灿烂千阳

西盟普洱茶茶农采茶间隙比心互动

“腾讯为村——连接为乡村”和“龙布日出——互联网企业的启智与共创”分别是腾讯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党建引领精准脱贫、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工作平台和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整合功能进行的乡村民宿品牌的系统性构建和传播。

腾讯为村在湖南侗族

“龙布日出”集装箱客栈

四川美术学院“比淘宝多一里——设计介入乡村供销模式”则为重庆酉阳农村供一种新型的供销新模式,将农产品和消费品的旅程进行重新规划,使两者由一个开环变为闭环,发挥灵活布局的小超市“商品下行,农品上行”的衔接作用,帮助重庆酉阳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赋能。

“比淘宝多一里“创新模式

五、生态营造 和谐共生

重估贫困村价值,创造以村为本的发展机遇,加强整体生态修复。这部分案例包含多个通过整合村落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乡土营造以修复人与自然对话的场域为目标,以生态营造为方法,实现“空间+产业+社群”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设计策略,倡导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当代设计理念。

“百美村宿——乡村旅游村宿改造设计”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13 年发起的乡村旅游扶贫创新公益项目,该项目探索全新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联结的平台,以村民自治组织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目前项目覆盖河北、河南、甘肃、陕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重庆、青海等 10 省 ( 市 )23 县 ( 区 )24 个村庄。截至 2019年,受益人数累计超 8.1万人 ( 次 ),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建档立卡1222户,累计4794人。此次参与“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展览,百美村宿项目选择了贵州黄岗村、河南姜庄村、湖南拉毫村项目三个地区三种建筑设计风貌以展示乡村旅游为村庄带来的改变。目前项目共斩获十余个全国性奖项,百美村宿姜庄村、白岩村、雪山村等多个项目村庄被评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8年,百美村宿入选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推荐案例;2019年,百美村宿南峪村村书记段春亭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黄岗村貌核心民居

黄岗第四代生态厕所与侗族少女

“文化扶贫——云南特色村落传统营造技艺传续设计”项目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乡村实践”工作群发起的长期项目,着力于贫困乡村与城市文明的链接之上,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实体本身。项目对云南省内多个民族和地区的多个村落进行文化扶贫。这些村落包括:丽江普济村、红河元阳阿者科村、西双版纳 曼扁村、石屏符家营村、石屏老旭甸村、玉溪华宁碗窑村、昆明东川汪家箐村、昆明呈贡海晏村、大理凤羽大涧村等。项目开展方式主要分为艺术传播和再生设计等两个环节。在艺术传播的环节,项目注重发掘本地人居环境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从建筑和民俗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艺术记录的方式来进行呈现,为贫困村落找寻文化自信。着重从村落格局、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建造仪式、区域民俗活动、宗教乐舞、地方性物产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人类学绘本的方式来记录和描述每一个村落的文化传承。在再生设计环节,注重于时代背景下原生性人居环境的自然演化特质,以民生和经济学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强调优先尊重扶贫对象的建造意愿,以引导性的身份和姿态来介入再生设计的内容,切实可行地用设计知识和设计技能为乡村服务。

四川美术学院赵宇教授团队受邀参加重庆市深度贫困乡“中益乡农房及乡村环境整治工程”设计,对 3500户农家住房与院落进行集中整治。结合当地中华蜜蜂养殖产业的特色,以多种手段整合乡村山水田园、农舍房院的先天资源,设计团队强调以“康养蜜乡”为识别目标,在环境种植上建议以蜜源植物的规模种植而形成田园花境的背景,深度挖掘山水田林、农副产业、乡土乡情资源,为农民短效增收和未来旅游发展提供持,通过改善环境而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以艺术改变环境,用环境支持脱贫。

绿水青山掩映的中益乡人家——中益乡龙家坝院落群改造建成

“腹地智慧——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依托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该联盟由重庆渝富集团、四川美院、西南大学等机构共同发起。以“校地多方共建+课题研究+案例实践”的实践模式,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优质资源搭建的“产学研投”战略合作平台。紧密围绕在地乡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梳理,以“共生:赋予土地与原住民尊严+永续:在地性与生态圈的紧密结合”为设计原则,开展了重庆渝北兴隆巴渝乡愁等一系列西部乡土营造与设计扶贫行动,形成“设计+”的在地性设计联动模式,实现“空间+产业+社群”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设计策略,为重庆贫困地区传承与转化乡土文化、以特色文旅带动脱贫增效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巴渝乡愁博物馆,郝大鹏马敏/摄,2019

“最后的布依家园——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改造项目”则是中央美院吕品晶团队接受册亨县政府和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的共同邀请,在板万村进行了强调公共空间系统的村落改造设计。从山神庙为代表的的祭祀空间、食堂为代表的生活空间,以及小学和村委会等空间的改造,到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戏台、风雨桥、改建土陶窑,构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系统的公共空间为村民民俗、礼仪、节庆等活动提供适宜的 场所,促进和谐关系,增强集体意识。

板万梦想家小学落成仪式,曹卿/摄,2016

发生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易县“艺术共同体——河北易水田岗村社区营建规划”以易水湖景区为中心,易水国际艺术三年展为抓手,涉及周边六镇八村深度建设,推动易县文旅度假产业整体升级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

中国乡建院的“空间重塑——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乡村公共设计”“零废弃村庄——重庆市城口县联丰村社区营造”“重建共同想象——山西省广灵县涧西村社区营造”三个项目分别以系统性乡建、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依托传统建筑群的整体营造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式,来匹配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从而制定各自适宜的产业规划。

结语

从以上所呈现的案例来看,充分说明了扶贫工作的负责性和多样性,尤其是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和地域的差异性,更为此向功德开展和实施增添了难度。精准扶贫正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战略性定位,为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多样性的扶贫案例不仅针对性强,而且适用、实用,有效,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序渐进、相辅相成,是新时代“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是设计扶贫取得令人鼓舞的丰硕成果的有利支撑和行动指南。再一次诠释了设计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设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设计及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时代命题。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为设计的时代践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和舞台。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展出的多个案例,向世人展现了广大设计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国家战略、人民诉求,以勇于探索创新的家国情怀和设计智慧、强烈的责任心与担当精神,孜孜不倦地投入其中,探寻每一块土地的内生智慧,以设计驱动创新,利用小规模、差异化、分布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让中国的乡土也在设计创意中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栖息地。这一个个的有益尝试、一步步的凝练优化,不仅仅是对国家战略实施的呼应,也是当今设计师设计价值观驱动下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被现实感染、感动,将自身主球与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展示出一种使人振奋的精神状态,呈现出非凡的能量。

设计要契合时代需求,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设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设计才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能够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充分体现出设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12-06] https://www.sohu.com/a/120764399_252590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3]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中信出版社,2012年

[4]奈杰尔·巴利著,游万来、杨敏英、李盈盈译注:《为社会而设计》[M],聊经出版公司,2014年

[5]埃佐·曼奇尼著,钟芳、马谨译:《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作者:

何 洁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教授

谢亚平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王昱东 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发表在《装饰》2020年第12期。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