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开云(中国)   /   开云(中国)   /   专题报道   /   教师佳作   /   正文

分享

【媒体美院】苏丹《闹城》首发!一部“局外人”的回忆,一个时代的“荒诞”
2020.07.11

苏丹

“感恩上苍赐予我特别的记忆能力,能让我精准还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场景,再现那些喧闹和悲鸣。”

整整一个白天,我沉浸在这本书里。我本以为这本只是属于一个人的回忆,却没想到,它容纳了整整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特点,都在苏丹的身上有所折射

夜幕降临,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疑虑:是时代塑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时代?

我反复思索,然后意识到答案可能不只有一个。

回忆苏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我发现,他在太原生活的18年里,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蜕变——从时代的叛逆者(“局外人”)到时代浪潮之上的逆袭者。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去迎合时代,也没有迎合任何人,他成功逆袭的关键在于,他一直在做自己,他一直在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但这种蜕变,是隐藏在书的细节之中的。苏丹并没有刻意描写他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而是把自己隐藏在一个特殊时代(“文革”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的一座工业化城市里,他甚至刻意隐瞒了自己最柔软、最真挚的一部分情感,以及他极力想表达却又有所顾忌的内心独白。与其说他是这本书的主角,不如说他只是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小小的参与者。

《闹城》

苏丹 著

一个艺术家的年少往事

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记忆

01

《闹城》里的苏丹,与我认识的苏丹仿佛不是一个人。

大概是八九年前,我在海淀政协会议休息的间隙和苏丹教授短暂地聊了十几分钟,他给我留下了两个极其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外表带来的直观感受:利落的寸头、窄框的眼镜,以及不苟言笑的神态,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知识分子(他并不像教授,因为他的个性太过鲜明,很有当代艺术家的风范);第二个印象是内在的,当我问及他的爱好时,他说他很喜欢读书。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几本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读意大利黑手党相关的书籍。

很显然,外表是会骗人的。《闹城》里的苏丹,完全打破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更有种加缪笔下“局外人”的特质:

在家里,他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哥哥,“先天不足再加上技能培养欠缺让我身上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东西,过多的管束让我对社会增加了少许亲切感。……在干干净净衣着整洁的哥哥面前,我永远永远是一个灰头土脸、邋里邋遢的孩子。”

在学校里,他“糟糕的学习状态早已是众人皆知”。“学校里不止一个老师曾经对我妈妈说过:‘你们家苏丹,还想考大学?门儿都没有!’”

在社区里,他算得上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之一,他偷过粮票、香油、奶糖,逃过学,打过架,扒过车,甚至匍匐在铁路基石之上的枕木旁挑战生命极限……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正因为大人们对他的忽视,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他的童真,使他在没有任何外力的阻碍下,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 《闹城》插图

当时没有人想到,一个“问题学生”竟然考上了重点高中;在高中三年中,虽然险些因打架斗殴被记大过,但他还是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在种种不顺的尴尬处境中,调皮的“顽童”苏丹却出乎意料地眼明心亮,把握住了人生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机会。

在一个并不美好的时代的一个并不美好的环境中长大,苏丹在“龙城”太原生活的这18年里,经历了太多太多。这部《闹城》中所记录的,只是所有往事中最难忘的并且最能彰显时代和地方城市魅力的片段。我从这些故事中还读到了更多隐藏于内心,在不经意中倾泻出来的情绪。其中,让我最难忘、读完已泪流满面的,就是《奶妈》这一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当我读完整部作品,看到“后记”的时候才知道,这篇《奶妈》实际上是这部作品写作过程中的开端,是当他得知有不遇之恩的奶妈刚刚过世的消息后,“一场厚积薄发的情感爆发”。

仅这一篇文章,就得以窥见苏丹内心深处最真挚、最柔弱的情感。在文章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了他在无人的角落崩溃大哭的情景。当我想到此处,忽然间觉得离苏丹的内心更近了一步,尽管他并不知情。

02

《闹城》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苏丹,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

通过苏丹的视角和记忆,我们看到了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图景。我觉得用两个字即可形容那个时代里普通百姓的生活,即“荒诞”。

那似乎是个野蛮与文明交织的时代。时隔几十年,当我们回头审视那段历史的时候,会清晰地看到那些荒诞与错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并让至少一代人经受了他们难以承受的苦难。

仅在苏丹这一个家庭的经历中,我们就看到了被海峡阻隔的令人心碎的“旷世离别”、万里寻亲,看到了被寄养的孩童内心柔弱的情感,看到了一个与时代和被安排的命运(上山下乡)挣扎、抵抗的勇敢少年,也看到了工业化背景下普通人的遭遇和处境……

虽然苏丹没有把时代背景写得过于露骨,但这些文字却让我们对历史的很多细节有所察觉和醒悟。

苏丹笔下的世界是真实的,他的回忆与书写更是诚挚的。因为他想用回忆和书写,去记录一个最真实的时代。正如他说的那样:“我们习惯于用时间否认这种‘曾经的苦难’,也擅长用集体记忆覆盖‘个体记忆’,这是一种比较消极性的文化,不利于清醒地回顾历史、面对问题。”

在时代的洪流中,唯有最“真”的人能时刻保持清醒

正因有了这份“清醒”,我才得以看到《闹城》这样一部作品——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一座城市的回忆,而是一部文采与思想皆可媲美文学作品的时代回忆录。

杨澜、贾樟柯、朱大可

诚挚推荐

苏丹教授的《闹城》是一本拿起来就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这不仅因为他把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都激活了,还在于他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杨澜

太原道上的苏丹先生,为我们证明了触键写作的流畅快感,互动交流的写作延伸。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试验,也是一次行为艺术。苏丹赋予芯片情感,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故乡。——贾樟柯

苏丹的私人记忆,以家庭树、邻里和校园为轴心,借助有序的时空罗织丰富的细节,细腻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北方人的日常生活图景。这种高品质的私人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只要这种文本足够多,就能填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历史空白。——朱大可

提供:环艺系教授苏丹

转自:越读时间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