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开云(中国)   /   开云(中国)   /   开云(中国)动态   /   正文

分享

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昊宇为“云上讲堂——边界:陶瓷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活动分享了他在陶艺创作中的感悟
2023.11.15

艺术与设计之间,陶艺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2023年10月29日,“云上讲堂——边界:陶瓷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讲座活动在青岛云上海天视频号进行了线上直播,活动特邀“瞬间与永恒:中国当代陶艺邀请展”参展艺术家、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昊宇从艺术和设计两个维度分享了他在陶艺创作中的感悟。

01

艺术,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陶艺的创作观

现代艺术与现代陶艺

吴昊宇老师首先通过对现代艺术和现代陶艺的梳理和阐释引入自己的创作观。他从书法中意思和意境的关系中引申到绘画里的“像”与“象”,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例引出观点:书法中,“意境”要比“意思”重要,同理,在创作的过程中,“象”要比“像”更重要。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擅长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人或神的五官、结构;保罗·塞尚时期则无意于再现自然的原型,而是选择画出心目中自然物体的形态;在毕加索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是结构与重构;而波洛克则是用激情去绘画,在他的创作中,“形”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是更加侧重对彩色颜料的运用、自我激情的释放以及对画面的直觉力判断。

再到马塞尔·杜尚的著名作品《泉》将造型类似小便池的作品搬到艺术的展台上,从那一刻开始,艺术不再有“架上”和“架下”之分。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物件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表达某种观念或想法的载体,艺术不再局限于只是用绘画的颜料或雕塑的形式去表达自我的观念。杜尚另辟蹊径,找到了艺术的另外一种表达,把艺术变得更加地普及化。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远离参照物的过程,艺术展现了探索材料的可能性,同时解放了人的思维方式。

从现代艺术延伸到陶艺的发展,最开始是没有陶艺这个概念的,早期讲陶瓷艺术可能只是用到这种材料去捏制,比如毕加索创作的《跪着的女人》、《站着的公牛》等等。毕加索、马蒂斯、罗丹等艺术家都曾使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但更多只是用陶瓷材料去转化原本的绘画和雕塑创作。

到了1954年,以彼得·沃克思在美国的奥蒂斯美术学院发起的“奥蒂斯革命”为标志,掀起了现代陶艺的运动。在彼得·沃克思的作品里,有很多对于完好器物的破坏,利用敲碎重新粘连、嵌入、刮等手段让器物产生人为破坏痕迹,形成艺术的组合,带来节奏和韵律的变换。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陶瓷,不再是创造一个完整的器物,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的再现,上升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同年在日本,八木一夫以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主人公萨姆萨为原型,创作了《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成为日本现代陶艺史上的里程碑。

彼得·沃克思创作过程

在吴昊宇看来,当代陶艺、当代艺术、当代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思想也一直在指导着他的创作方向。

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吴昊宇老师在创作“邂逅”系列作品的阶段,开始尝试在平面上进行快速绘画,利用交错的线条组成图案,再将其空间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过加快创作速度的方式,让自己减少思考,更多地利用潜意识与直觉力进行创作,使自己的心性呈现出来,由此得到了“形象大于思维”的观点。

吴昊宇  《邂逅 No.5》  细陶

手工成型   65×43×45CM

2010年

他认为艺术是发现美的过程,艺术创作中,漫长的构思与哲理的升华是许多作品的共性,所以在创作中进行着从有思到无思,从有题到无题,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最后呈现的形可以说是有意安排,无意得到,也迎合了东方古老哲学“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概念。

吴昊宇老师在自己多年创作中总结出的另一个观点是:我们所看到的文字、哲学、美学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但视觉和听觉这种纯粹的表达是无法被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替代的。就如音乐听不懂,是因为音乐本身是用内心去感受的,视觉艺术也是一样,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初期,会用语言逻辑去阐释视觉逻辑,但这种方式是特别累的,因为我们讲的视觉逻辑、语言逻辑、听觉逻辑等构成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在创作“新石器”系列作品的时候,吴昊宇利用联想拼贴的方式,即契合不同的元素去呈现时间与空间的穿越。“新石器”系列作品就是他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做的尝试,钠长石矿是制作瓷土的重要原料,钠长石在人工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断裂令吴昊宇着迷,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吴昊宇用钠长石作为原料,再借用其形态,又将它烧成瓷,冥冥之中就成为了一种轮回。此外他还做了很多其它的尝试,比如用轻薄的纸张将石头内部空间打开……纸张本身是文化的载体,艺术家在此暗喻着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将坚固的石头打开,但这又反映出此系列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存在一条锋利的线或一个重要的造型结构会穿越坚固的石块,却总又被困于一种未冲破的概念中。这种状态就跟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相似,我们不断地想突破自己的极限,但又时刻被拉回现实,始终无力去逃脱社会对自身的束缚,但有的时候,这种束缚又会成为生命中的载体和养料。

吴昊宇《新石器NO.5》

瓷器 注浆成型

52×15×50CM   2017年

吴昊宇《新石器2018-NO.1》

瓷器 注浆成型

12×28×25CM   2018年

吴昊宇《新石器2020-NO.1》

瓷器 注浆成型

64×20×41CM  2018年

在吴昊宇的概念里,他认为中国文化是西方世界所缺失的部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去不掉的就是含蓄内敛、平和中道,不争不媚。

02

设计与器物的关系

Design and artifacts

设计与器物之间

吴昊宇老师从2014年成立Haoyu工作室开始介入产品设计,在制作茶器的时候,他先从一个大的视角开始考虑我们生活的器物应该如何存在,从建筑角度来讲,现代建筑风格的改变及室内陈设风格影响着人们对装饰器物的需求,因此陶瓷作为艺术品、陈设与配饰及生活器物介入到设计、建筑及室内中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器物会随着社会需求和设计的变化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和特色,设计也应面向未来,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吴昊宇认为器物应在空间里“隐去”,所以在创作中会大面积使用深重的颜色,希望作品在空间中并不扎眼,但拿在手中又能让人感受到器物的力量与时间的味道。

器物研造与品牌建立

器物的制造原本是基于使用要求,在造物的过程中产生了造型,创造了各种适应生活需求的造型类别,这是器物使用本身的造物美学。吴老师分享了他2005年在广西一个村子里的见闻,当地村民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坚持为当地人造器,以此延伸出了对工业生产和手作生产的思考:工业生产成本低,效率高,适合大批量化;而手作生产带有手作的痕迹与温度,代表着人类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是人脑、心灵与双手相互统一的结果,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高端的时候,手作器物的生产反而在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中显得难能可贵。

2014年,吴昊宇老师成立Haoyu工作室,提出“山泥研造”的概念,认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泥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不同的表情。并分享了“取土造器”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取当地的土,造生活中的器皿。也提到在教学当中,经常用“动念造器”和“以用引形”去阐述器物本身的造物美学这一理念:“动念造器”即根据当下的需求去进行创作,也应遵从“以用引形”,就是从使用功能上把形引出,“形”其实只是外化,而内在的东西是内心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影响造物的因素,比如情绪、想法等等都会影响到器物造型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吴昊宇认为,好的器物拿在手里就应该有人类的文化记忆存在,从而产生一种造物美学的功能,所以在他的器物中,总能看到传统的影子。

研造六堡茶器

2021年“见器如常”品牌创立,以“让手作陶瓷器物在设计中呈现和谐与共生,在艺术表达中至真至纯,为现代美好生活而设计研造,归于日常”为品牌理念。通过“研制六堡器”这一项目,向我们介绍了其在材料与工艺上的尝试与突破。在他看来,很少有人会愿意花很多年的时间去把泥土变成一件能够推向市场的产品,经过6年的研发,六堡茶器终于进入了市场,对于真正热爱器物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磨炼心智,但也带给人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拥有长久的耐心。

一体同观,思维的延展

讲座最后,吴昊宇老师提到“一体同观,思维的延展”的观点,分享了他做的一些公共艺术项目,在他的理念里是没有专业之分的,只要想要跨越那个边界,一定会带来更多思维上、工艺上以及技术上的拓展,这些都将给人带来新的灵感。

吴昊宇 《天然石与神秘的UFO》

天然石+陶瓷  1390×550×510CM

2018年

吴昊宇艺术家具设计

本次讲座,吴昊宇老师从艺术与设计两个纬度分享了他在陶艺创作中的感悟,讲述了他对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多样性表达的尝试,以对艺术、设计和陶艺之间模糊界限的突破及尝试为例,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陶艺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吴昊宇老师的《新石器》系列作品正在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到现场,感受瓷的“器”与石的“境”产生的强烈对比。

吴昊宇,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摘编自: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